杜月笙香港迎娶孟小冬之谜 杜月笙上海滩老大

杜月笙香港迎娶孟小冬之谜 杜月笙上海滩老大

网友提问:

上海滩大佬杜月笙去世后,孟小冬孤身一人,在香港是如何谋生的?

优质回答:

杜月笙和孟小冬之间,可以说是一世情缘。有人这样评价孟小冬:有了孟小冬,完美大师梅兰芳就不再完美了。有了孟小冬,大流氓杜月笙就成了真君子。为了这段故事,大导演拍了一部电影叫《梅兰芳》1,章子怡在里面扮演的就是孟小冬。

当杜月笙刚刚认识孟小冬的时候,两个人都处在事业的上升期。杜月笙还是黄金荣的一个小跟班,也只是孟小冬的一个铁杆粉丝。只要孟小冬有任何要求,凡是杜月笙能够实现的,他都会全力以赴。

那时杜月笙已经有了大太太,孟小冬还是一个豆蔻少女。在两个人的心中,都还有太大的一个梦想,需要去实现。杜月笙喜欢孟小冬,大概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他的喜欢只能象张爱玲说的那样:低到尘埃里,打心底里边默默的喜欢。

1925年,18岁的孟小冬想飞得更高。因为在当时的经济圈流传这么一句话:情愿在北京数十吊一天,不愿在沪上数千元一月。盖上海人300口同声说好,固不及北边识字者一字也。于是孟小冬决定去北京发展,杜月笙也只能出资成全。有时候放手也是一种爱,大概当时杜月笙也是这么想的。

青年时期的孟小冬气质出众,英气逼人。言谈举止待人接物落落大方,唱起老生来丝毫没有一丝女子气象。就连不喜欢听京剧的胡适也给她很高评价:身段、扮相、做工,毫无女子之气,真是好极了。

纯情少女孟小冬迅速迷恋上了风流倜傥梅兰芳,两个人迅速于1927年完婚。结婚后的孟小冬就不再登台唱戏了,梅兰芳帮他请了琴师在家里吊嗓子,偶尔还学习绘画和书法。

金童玉女也好,神仙眷侣也好,美好的事物总是容易被打碎。孟小冬的一个铁杆粉丝来到府上寻衅滋事,因为处理不当,形势一度失控,这个粉丝开枪打死了梅兰芳的好友张汉举。梅兰芳脆弱的心对孟小冬的爱就不敢再坚持了,两个人的感情慢慢也走向了终点。

随后孟小冬也曾经大闹梅兰芳府邸,新闻媒体更是大加炒作,一时成为当时最香艳的新闻。孟小冬曾一度打算皈依佛门,发誓再不相见。

1931年,杜家祠堂建成,杜月笙宴请各方大佬前来喝酒唱戏助兴。作为京剧圈的名人,梅兰芳和孟小冬自然不能缺席,但两个人的演出从来都是错开的,以免见面尴尬。但传说梅兰芳对孟小东依然念念不忘,虽不在台下助兴,但仍通过收音机来收听。

早在1929年,杜月笙就娶了孟小冬的闺蜜姚玉兰为第四房姨太太。1936年,孟小冬接受杜月笙的邀请,为黄金大戏院演出。这时孟小冬正式回归大上海,慢慢的和杜月笙接触也就多了。

抗战结束后,杜月笙终于回到了上海。他马上邀请回到北平的孟小冬南下,在姚玉兰的撮合下,孟小冬以身相许,杜月笙终于如偿以愿,最终抱得美人归。

上海即将被解放的时候,孟小冬问杜月笙:我跟你去香港,是以丫头的身份还是女朋友的身份呢?杜月笙马上就明白了,当晚就和孟小冬结拜成亲,给她了一个名分。

早在上海杜月笙的身体就不大好,来到香港后,更是每况愈下,两年后他就去世了。尽管杜月笙生意做得很大,最高时期一年能收入3000万块银元。但他却懂得散财聚人,在他去世时,身上只有10万美金。

杜家人多,每人也只能分到几千块。当时的香港社会混乱物价飞涨,很快孟小冬的生活就陷入了窘迫当中。但毕竟在当时的京剧里,她被称为冬皇,出来演几场京剧,足以打发时光和满足生活所需。

当时的周恩来爱惜京剧人才,托人给孟小东写信:汝亲亦在北京,不如归来。台湾方面有她很多朋友,最知名的莫过于宋美龄,也希望她南渡台北。

最终孟小冬还是牢记杜月笙的教诲,绝不回中国大陆,前往台北与老友相聚。闲暇时光,演几出京剧,教二三徒弟。后来她还把杜月笙的四太太姚玉兰也请到了台湾,两个人相依为命,共度余生。1977年5月27日,一代名伶因病去世。

其他网友回答

杜月笙死后,孟小冬是如何谋生的?这个问题很明显太小看孟小冬了。

在旧社会,女子谋生一只是一个大问题。鲁迅在《那拉走了之后》中写到,娜拉离开家,要么堕落做妓女,要么饿死街头,虽然自由,却没有活路。这是旧社会女子命运最悲催的一面。

旧社会在家庭中,女子靠着丈夫的养活,然后不停的像《知否》《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面的剧情一样进行宅斗,这就是全部。如果出门去追求独立,没有工作备受歧视,死路一条。

但是,孟小冬不是旧社会女子,她是巾帼不让须眉的新女性。孟小冬出身梨园世家,是中国最早的知名京剧演员,孟小冬从不需要男人养着。

二,

孟小冬是新女性,而梅兰芳是大男子主义,注定这两人只是露水夫妻。梅兰芳在孟小冬之前已经有两任妻子,王明华去世留下四个孩子,福芝芳续弦。

梅兰芳为了娶孟小冬,骗她说一人祧两房,说她也是正房。可是当婆婆去世时,孟小冬居然被拦在门外不让吊丧,梅兰芳就在跟前,一句话没说。

如果兼祧谎言还不算什么都话,枪击风波恐怕更让人心寒。按照梅兰芳的要求,孟小冬息影在家做全职主妇。狂热粉丝李志刚认为梅兰芳剥夺孟小冬演出权利,拿枪刺杀梅兰芳,却打死了梅兰芳的朋友。

梅兰芳把朋友的死全部怪罪在孟小冬身上,这是不公平的。害死梅兰芳朋友的人,正是梅兰芳本人。

相对于梅兰芳的大男子主义,杜月笙明显更体贴一些。

杜月笙在未发迹以前,就认识孟小冬了。不过两人再次重逢是梅孟两人离婚之后了。杜月笙的四姨太姚玉兰,是孟小冬的闺蜜。在姚玉兰的撮合下,孟小冬住进杜公馆,成了杜月笙的女人。

杜月笙虽然不是戏曲名家,却很会欣赏戏曲。也正是这种粉丝心态,孟小冬嫁入杜家后,依旧还能上台演出。这在梅兰芳那里,是无法想象的。

孟小冬在杜月笙那里,虽然是个没有名分的五姨太,但他保持了人生的独立,并不需要男人养活。所以,和杜月笙在一起十多年,孟小冬并没有要求更多,也许只是寂寞时的一个温暖怀抱。

孟小冬在杜月笙那里,没有享什么福,抗战八年杜月笙南北奔波,解放中又是惶惶不可终日,迁居香港后一病不起每天端汤送药。直到赴法国前夕,孟小冬才对杜月笙说“一家人去欧洲,我是丫头还是女友?”杜月笙闻言,立刻操办与孟的婚礼。

婚礼一年后,杜月笙就病死了,临终前,他告诉孟小冬,千万不要回大陆。

杜月笙死后,人走茶凉他的家庭基本四分五裂,只有四姨太姚玉兰一方和她关系不错,其他大都不再来往。留在香港,回归北京,或者远渡台北?成了孟小冬需要作出的选择。

当时按照周总理的统战指示,章士钊先生多次给孟小冬写信,让她回北京。流落在香港的京剧演员马连良、张君秋、杨宝森等都纷纷回京。孟小冬的母亲也在北京,但是顾念杜月笙那句话,他还是没有去北京。

当时台北方面也派人来请,要求到台北定居。孟小冬也没有答应。不过,姚玉兰却去了。

不仅如此,孟小冬在杜月笙死后,再不登台唱戏,因为最好的听众已经故去了。在孟小冬眼中,恐怕只有杜月笙才算知音吧!

在香港独居的15年,孟小冬深居简出,专心传授徒弟。孟小冬的3位弟子赵培鑫、钱培荣、吴必璋,经过孟小冬的悉心栽培,德艺双馨。在孟小冬的努力下,余派京剧艺术在香港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姚玉兰和孟小冬在杜月笙死后产生龃龉,具体情况未知,料想不会是分割家产问题。有段传言说,孟小冬病重,姚玉兰劝她快去医院看看,孟小冬反过来却劝姚玉兰早立遗嘱,避免死后儿女分割家产闹矛盾。

1967年,香港发生动乱,恰逢台北的姚玉兰和孟小冬也和好了,于是孟小冬到台湾过了十年安定祥和的晚年生活。

1977年,孟小冬在台北去世,享年70岁。

其他网友回答

孟小冬人称“冬皇”,梨园世家出身,也是民国上海滩大佬杜月笙的五太太,作为早年京剧优秀的女老生,余派的优秀传人之一,即使是在杜月笙去世之后,也不至于连自己都养不活。

1949年,新中国成立,杜月笙拒绝了蒋介石的邀请,没有选择台湾,而是去了香港,带着孟小冬一起,此时的杜月笙早已是花甲之年,身体状况一日不如一日,孟小冬则负责照顾杜月笙,煎汤熬药,从未离开一步。

1950年,杜月笙向携全家前往法国定居,然而孟小冬说:“我跟着你去,是以丫头还是女朋友的名义呢?”

这句话一下点醒了杜月笙,随后杜月笙表示践行自己的诺言,和孟小冬举办婚礼,其实此时的杜月笙每天都是靠氧气维持自己的生命,但是他依然想要给孟小冬这个名分。

这一年杜月笙63岁,孟小冬42岁,穿着旗袍,风韵犹存,所有人都前来祝贺。

1951年,杜月笙病逝,留下孟小冬,年底的时候,孟小冬决定离开杜氏公寓,住在了使馆大厦公寓,因为本就不缺钱,所以没有必要刻意去找工作。在杜月笙去世之后,她最多的就是打麻将、遛狗、看电视、练习太极拳。

1958年,孟小冬前往摩登台居住,并在这里教学;

1964年,又迁居继园台,在这里她学会了连太极拳;

1967年,她决定离开香港,前往台湾,此时的她几乎再也没有参加过活动,而是选择在家中静养,念佛诵经,只是偶尔有些弟子前来看望她,生活也算惬意。

倘若说孟小冬没有生活来源,她自然是需要捡起她的本领来的,但是她在杜月笙去世之后就很少再唱戏,当时内地政府、影视公司都曾出资邀请她去唱戏,孟小冬也是婉言谢绝,只是偶尔在外甥面前提了几句、清唱了几句。

以孟小冬在京剧艺术上的地位和成就,她根本就不需要刻意去挣钱,从她后来接触的人就能看出,孟小冬本就性格孤僻,但是却和国画大师张大千交情极深,两人也是在香港认识,张大千还送过画给她,要知道张大千的画可是非常值钱的。

除了张大千,孟小冬还和溥心畲也关系匪浅,溥心畲是满人,爱新觉罗家族的后人,但是在绘画艺术上的成就极高,因为担心孟小冬的生活状况,当时孟小冬的生活状况不如从前,怕有急用,所以特意赠送了一副《观音》作品画给她,连落款都没有,就是为了急用之时可以将其变卖。

光阴荏苒,在台湾度过了十个春秋,古稀之年的孟小冬身体每况愈下,1977年5月25日,孟小冬哮喘病犯,随后便昏迷不醒,26日夜里便去世,享年70岁。

【文/羽评郡主,欢迎关注】

其他网友回答

“这里有7000美金,你替我分一分,妈咪最苦,给她3000。其他的分给三楼和大房。”

1951年8月10日下午,从病痛昏迷中醒来的杜月笙突然在枕头底下一阵乱摸,半晌,他摸出一个毛巾包交给侍立在一旁的陆京士说了这段话。

此时,是杜月笙辞世前的第六天。他口中的“妈咪”,指的是他生前最后一位太太,京剧大师孟小冬。

在此前,杜月笙已经委托陆京士将自己的财产和后事做了最后安排。

这毛巾包里的7000美金,是杜月笙最后的最后安排。这笔钱,也是杜月笙最后的所有。

从他分配这最后一笔财产的种种可见,即便此前他已经将自己11万美金中的两万美金分给了孟小冬,可他对她却依旧不那么放心,以至于最后一点钱也要找个由头分大半给她。

杜月笙的这一细节,除了对新婚妻子不舍和怜惜。依稀透露着遗憾:他死后,没有子女的她将更苦了。

杜月笙对孟小冬有歉疚,这种歉疚在旁人眼里是情义,实际上它更是他对她爱情的表现。

杜月笙曾和友人半玩笑说:“自己活了五六十岁才明白什么是男女情爱。”说完这话他还补充了一堆注解,此前我在文章里有讲,此处不赘言。

很明显,杜月笙这段感慨的来源是冬皇孟小冬。

熟悉杜月笙一生的人都知道,他这一生虽是黑多于白,但在为人处世上他从来情义满满。这情义,他对旁人如此,对孟小冬更甚。

这个“甚”出来的部分,便是杜月笙对孟小冬的情。因为这情至深,于是,杜月笙对孟小冬的歉疚也就越深。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歉疚,通常是觉得自己对他付出不够多,这歉疚背后若没有亏心事,绝是偏爱无疑了。

父母对子女,子女对父母,哥们对哥们,姐妹对姐妹,丈夫对妻子,妻子对丈夫。

没错,就是这偏爱,让杜月笙对孟小冬满满都是歉疚。这歉疚在旁人眼里并不存在实际上,因为在所有人看来杜月笙对孟小冬已仁至义尽。

可杜月笙对她有偏爱,所以,他的歉疚便多得吓人了:没在自己最风光的时候娶她,是歉疚!没和她白头到老,是歉疚!没给她买大宅院安顿,是歉疚!没和她生孩子,是歉疚!让他照顾自己病中,也是歉疚!没给她留巨款,也是歉疚……

说来,因着这歉疚,孟小冬一生是值当了。

实际上,孟小冬作为京剧界大神级人物,生计岂会堪忧?但她偏偏就真的“堪忧”了。

孟小冬之维持生计堪忧,在很大程度上,与杜月笙有关。

杜月笙死前,曾表示希望她此后再也不要登台唱戏。杜月笙死后,孟小冬便真的就再也没有登台唱过戏。这意味着,她之最后一次登台是为杜月笙(他六十大寿),它之从此不再登台,也是因为杜月笙。

以唱戏为生的冬皇孟小冬,不再登台唱戏,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她将失去最大的收入来源。且,在香港这块儿地方,人生地不熟,孟小冬独居于此,无依无靠,钱就显得尤为重要。

不过,孟小冬成为一代名伶之前,也是苦日子出身。在香港独居,日子虽然没有杜月笙活着的时候好,较之成名前,却好了很多倍。因此,孟小冬一个人在香港生活,并没有太大问题。

在香港的日子里,孟小冬不论生活的有多苦,有一件事从未落下:每日在杜月笙灵位前上香并聊天。

其实,以孟小冬的名气和唱功,只要她肯开口,钱并不是问题。

比如说,孟小冬寡居期间,有人找到她,希望将她的代表着《空城计》等等十余部戏拍成电影,拍完之后,奉送她100万港币作为报酬。

孟小冬却以体弱多病为由,婉言谢绝了邀请。

1952年,国画大师张大千外出访问回国,途径香港时,因仰慕孟小冬的才情,特意拜访了她。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为了表达对张大千的敬意,孟小冬破例清唱了一段戏。作为回报,张大千临别前,赠送她几幅画。

除此之外,著名画家溥儒拜访孟小冬时,也为她留下了几幅画作。

这些画作,在孟小冬身故半个世纪之后的一次拍卖会上,竟然拍卖出近200万元的天价!在这些画作之外,孟小冬还有一枚杜月笙送给她的“定情信物”,一枚17克拉的祖母绿戒指,也拍出了115万元的天价。

可见,孟小冬的困顿,并非她不想过上富足的日子,而是生活里没了杜月笙,一切都可以苟且了。

孟小冬为了让余派艺术不至于断于己手,收了几名弟子,时不时地免费指点他们几下,日子也不显枯燥乏味。学生们也知道“孟老师”的苦,逢年过节,都会找借口,接济她一下。

就这样,孟小冬一个人在香港生活了十五六年。

1967年9月,杜月笙的另一个太太姚玉兰(也就是开头所说的三楼),见孟小冬一个人在香港孤苦伶仃,多次打电话,极力劝说她到台北,一起生活。

再三思考之后,孟小冬最终接受邀请,而孟小冬之会接受姚玉兰的邀请,一个原因是她俩在杜月笙活着的时候,关系最好;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杜月笙被葬在台北。

至此,孟小冬结束了在香港的生活,一直到去世,再未离开过台北。

他和她,终于又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厮守一处了……

后来的后来,孟小冬也终于带着她最后的身份“杜太太”辞别人世了。临走前一天,她还给杜月笙上了最后三炷香。

颇为让人遗憾的是,她死后并未和杜月笙合葬,这多少是顾忌杜月笙四太太、孟小冬好友姚玉兰感受的结果。

她终究是像他的,即便到最后也不肯抛下情义二字。只是,自古忠义难两全,没负如来的孟小冬,最终负了自己!

其他网友回答

以孟小冬的艺术造诣,不至于用“谋生”两字来述其晚年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还曾亲自安排人前往香港邀请孟小冬回北京。如果说孟小冬的晚年生活,我觉得应该用返璞归真来形容最为合适!其一生轰轰烈烈,却在晚年选择了沉淀安逸的生活。

戏子薄情

孟小冬属于年少成名,九岁开蒙,十二岁登台首亮,十四岁就站在了上海乾坤大剧场和共舞台,也是在这里与名角姚玉兰首次合作并成为挚友。这与其梨园世家的背景不可分割,1925年,18岁的孟小冬便离开了上海前往北京,一边寻访名师,一边演义自己的舞台传奇!

当时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是代表正统京剧的三大贤,初来乍到的孟小冬刚19岁就与“伶界大王”梅兰芳合演了《四郎探母》、《游龙戏凤》。名声大噪的同时也与梅兰芳陷入爱河,这里也是孟小冬坎坷情路的开端。

关于孟小冬与梅兰芳的爱情,我认为是情窦初开的少女遇上了风流倜傥的才子。梅兰芳在与孟小冬交往时已经有了两房太太,准确的说两房皆属正妻。梅兰芳原配夫人王明华在痛失二女后做了绝育手术,决定从此只专心服侍梅兰芳的演艺事业,不能再生育子嗣。而梅兰芳又是兼祧两房的独子,不能没有儿子延续宗火,故而决定另娶一房,而梅兰芳另娶的福芝芳也是寡母带大的独女,因此福芝芳的母亲什么聘礼都不要,只是让梅兰芳以兼祧两房的规矩将其视为正室,与王明华同等对待。

(图为福芝芳)

这样一来梅兰芳就有两位正室妻子,据资料回忆录的记载,梅兰芳的这两位妻子都是贤妻良母,王明华识大体,一心照顾梅兰芳的生活工作,福芝芳为其生儿育女,为了安抚王明华的丧女之痛,还将自己生的第一个儿子让给了王明华膝下,二人以姐妹相称,感情也很好。

“冬当时年岁幼稚,世故不熟,一切皆听介绍人主持。名定兼祧,尽人皆知。 乃兰芳含糊其事,于祧母去世之日,不能实践前言,致名分顿失保障。虽经友人劝导,本人辩论,兰芳概置不理,足见毫无情义可言。冬自叹身世苦恼,复遭打击,遂毅然与兰芳脱离家庭关系。是我负人?抑人负我?”——《大公报.孟小冬紧要启事》

孟小冬与梅兰芳的爱情走到尽头也是因为梅兰芳的这两位正室,按照孟小冬的自述启示能够看出,梅兰芳与其交往也是承诺了兼祧两房的一个席位,也就是从名分上作为正室。但梅兰芳本已有两房正室,这无疑有些欺骗感情。当梅兰芳的伯母去世时,孟小冬前往悼念,却被福芝芳挡住,意思是她没有资格进家门,更令其伤心的是梅兰芳并未做出任何举动,而是令孟小冬现行回去,这在孟小冬心里就坐实了梅兰芳不愿意给其名分。一个花季少女就这样被拒之门外,要知道孟小冬此时已经放弃了演艺事业,与梅兰芳同居多年了。

“抑冬更有重要声明者:数年前,九条胡同有李某,威迫兰芳,致生剧变。有人以为冬与李某颇有关系,当日举动,疑系因冬而发。并有好事者,未经访察,遽编说部,含沙射影,希图敲诈,实属侮辱太甚。”——《大公报.孟小冬紧要启事》

而当年孟小冬与梅兰芳同居九条胡同时,有人持枪刺杀梅兰芳,但失手杀了家中一位客人张汉举。时人传言是一位孟小冬的追求者所为,其爱慕孟小冬许久,听闻梅兰芳捷足先登后寻衅滋事,欲杀人报仇,并传出此人早与孟小冬有染。而据传当时刺杀梅兰芳的是京城达官子弟王惟琛,并非孟小冬所启事的李姓男子。但不管怎样,这件事情给孟小冬的声誉带来不良影响,成为其心中阴影。二人分手后,孟小冬也就只专心于自己的事业,在诸多场合刻意避开梅兰芳。

归宿杜门

据说杜月笙自1925年就喜欢上了孟小冬,只是她离开了上海,去往北京又与梅兰芳成为了情侣,故而不缺女人的杜月笙也就没有追求,他在1929年娶了一位名角姚玉兰,也算是抱得美人归。但心中还挂念着孟小冬,毕竟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故而杜月笙也一直寻找机会接近孟小冬。这个机会在1936年黄金大戏院揭幕时产生了,孟小冬被杜月笙邀请为嘉宾,并登台献艺20日,在此期间,孟小冬与挚友姚玉兰同吃同住,叙旧往事,杜月笙自然也就更接近孟小冬了。

此后,孟小冬回到北京为艺术和事业奋斗,将余派京剧发扬光大。1946年,杜月笙从香港回到上海,仍旧挂念着孟小冬,于是令人写信给孟小冬,邀请其南下。孟小冬此时也是孤苦伶仃,一人撑着台面,心中思绪万千,此时杜月笙的温暖邀请,终于打开了孟小冬的心扉,孟小冬离开北京到了上海,杜月笙对其照顾的无微不至,姚玉兰亦知杜月笙的心思,于是也帮忙撮合,最终促成了杜孟的圆满。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孟小冬随杜月笙迁居香港。

此时的杜月笙已经算是个糟老头了,但其背后的商界、政界乃至黑道的事务人脉依旧围绕着他的生活,孟小冬面对这些琐事从来不多半句嘴,甚至是沉默寡言,她的生活主要就是照顾这个病老头。当杜月笙准备举家迁往法国的时候,向来沉默寡言的孟小冬终于开口,她问杜月笙“我跟着去,算丫头呢还是算女朋友呀”?这时候杜月笙才明白,他还欠着孟小冬一个名分,此时孟小冬为其生下的女儿杜美娟都已经不小了,于是拖着病躯与孟小冬拜了堂,时年43岁的孟小冬这才算有了归宿。

平淡终老

1951年八月,杜月笙病逝,孟小冬至此又成为孤独的灵魂,但她已经不再是懵懂的少女,她感激杜月笙的照顾,也许没有爱情,只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她独居香港时,深居简出,心无杂念,只是专心教授弟子国粹技艺,培养出赵培鑫、钱培荣、吴必璋等名师。1957年,周总理令人书信邀请孟小冬回北京,旨在弘扬国粹文化,但她已经无法面对那个伤心之地,也就婉言谢绝。

1967年,孟小冬为避免晚年的孤独,迁往了亲友较多的台湾定居,也是从此不再涉足京剧技艺,只是闭门静养,如世外隐士一般,忘掉了昔日的璀璨舞台,忘掉了昔日的懵懂爱情,由绚烂归于平淡,终其余年。1977年5月27日,一代京剧大师孟小冬,因肺气肿和心脏病并发症去世,享年70岁。

其实人生就是如此,起起落落、浮浮沉沉,终归要回归平淡,孟小冬一生才华横溢,曾几何时与当世名角成为艺坛佳话,爱的轰轰烈烈却不及“上海皇帝”给予的归宿更踏实,更温暖。晚年的孟小冬虽是孤家寡人,却终不会因为生计而苦恼,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杜月笙的家室、关系网还沦落不到要谋生的地步,更何况一代京剧大师的真传又有几人消费的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