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优点不足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100字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优点不足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100字

范文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初拿到教材的时候,有点担心:生怕自己在课堂上,上成不切合实际的喊口号的,帮学生形成一种虚假的情感。这可是误人子弟的做法。于是,在细细琢磨中,我决定从当时的背景引入。让学生充分了解当时历史背景,中国所处的社会地位,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种真实的中国背景再现。当时的中国国力不强,国民精神麻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领土上猖狂肆虐,“东亚病夫”称号沉重地紧扣在我们的头上……有了这些历史背景的了解,学生就了解了周恩来为什么会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在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与我一样走进了当时落后的中国。从文字的字里行间,他们得到的信息是“帝国主义的无耻行径,中国这种腐败落后的国情,让中国的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跟随着伯父的叹息,学生也了解了“中华不振”的真正含义和伯父的无奈。在这种背景下,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让有志的中国人也为之一惊。课堂的最后,我也像魏校长一样在班级里进行了提问:“请问你们为什么而读书?”教室里安静了片刻,立刻有学生举起手来……生:我是为了自己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律师而读书。师:好目标,有自己的理想并为之奋斗真好!生:我是为了生我养我的父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而读书的。师:有孝心,国家国家就是由家组成的。生:我是为了今年能得到实小之星,证明我自己的实力而读书的。师:这样的目标就在你的眼前容易达成,相信你一定会有出色的表现。……从孩子们的发言中,我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庆幸,孩子们的读书目标都很现实,也许他们理解: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大家努力的目标是不一样的。目标不一定要远大,让学生能真实地面对自己的生活,并有学习的动力就够了!

范文二:关注连贯几件事把握主要内容——四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主题是“家国情怀”,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要素是在三年级“了解故事主要内容”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本册教材在第四单元安排了“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要素,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学习如何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本周三我进行了第七单元第二篇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教学。因为本单元第一篇课文是《古诗三首》,所以这篇精读课文教学在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概括归纳能力方面显得尤为重要。“把三件事的主要内容连贯起来,实现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是本课的重点,现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突破重难点的一些做法,希望给大家带来启迪。

一、 梯度训练,弄清楚每件事。

因为在第四单元“了解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教学中发现近一半学生存在表述啰嗦或者过于简单的现象,所以这篇课文如果直接让学生一下把三件事连起来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对他们来说肯定有难度。我决定由易到难,梯度训练:让学生先一件一件说清楚事情的主要内容,再试着把三件事情连起来说。于是在导入课文和预习反馈后,我先让学生默读思考课文讲了几件事,然后进行交流。很多学生借助过渡段第十自然段把课文划分为两件事。确实第二件事和第三件事的划分有一定难度,我就引导学生关注第15自然段提示的时间(一个星期天)和地点(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学生马上意识到应该是三件事。接着我让学生运用第四单元的训练方法试着自己先说说每件事情的主要内容。学生在概括第一件和第三件事的主要内容时因人物多、信息庞杂而归纳冗长。我适时出示表格,要求学生拿着笔圈画出时间、地点、主要人物,然后小组合作探究,得出结论:归纳出第一件事情主要内容时,要抓住主要人物为校长和周恩来;归纳第三件事情的主要内容时,可以排除次要人物——同学和围观的中国人。

事件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做什么)第一件事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魏校长(问)

周恩来(答)第二件事十二岁那年奉天伯父(告诉)

周恩来(疑惑不解)第三件事一个星期天被外国人占领的地方中国妇女(受欺负)

中国巡警(不惩处、训斥)

周恩来(看到、体会)

学生借助表格很快就能把握好每件事的主要内容。

二、巧用关联,梳理事件关系。

课文层次巧妙,过渡自然,没有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三件事,而是采用了先说出结果,再追溯原因的写法。所以学生把三件事情理清后,连起来说就不知道怎样连贯了。我让学生把三件事连起来想想:这些事情中哪些是结果?哪些是原因?孩子们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发现了:课文并不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的,而是先写结果,再写原因。我启发学生用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来连接第一件事和第二三件事,从而使学生能够按课文的顺序说清楚主要内容:少年周恩来之所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是因为他十二岁那年在奉天上学的时候,听到伯父说“中华不振”,对此感到疑惑不解,一个星期天他来到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洋人欺负没处说理,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

三、思辨提升,按顺序说主要内容。

在学生能按课文的顺序说清楚主要内容后,我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怎样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我让学生再试着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将三件事情的时间按顺序表述出来:周恩来12岁那年到了东北奉天;一个星期天到了被外国人占领的地方;从外国人占领的地方回来后的新学年的修身课上。理清了时间关系后,接着引导学生用表示时间变化的语句将三件事情连起来,从而实现按事情发展顺序说清楚课文主要内容的目的:周恩来12岁那年在奉天读书时,听到伯父说“中华不振”,对此疑惑不解;在被外国人占领的地方,耳闻目睹了中国人被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这个环节是新增的能力点,大部分同学能结合提示按事情发展顺序说出来课文的主要内容,但是不够简洁,只有几名同学完成得特别好。我就请他们将概括好的主要内容,与全班同学分享,让不会说的也照着说说。这就能将个别学生的概括经验转化成全体学生的学习资源,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

通过以上三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基本掌握了“归纳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为解决课后习题二(理解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做好了铺垫。学生的概括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今后不断地运用、总结、提升,才能真正做到准确简洁,为语文学习夯实基础!

范文三:教学设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翻转课堂V1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翻转课堂V1

学科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课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四年级下人教版)总课时3课时翻转课时第2课时一、学习内容分析(这个教学内容在整个学期的授课时节,在学科知识中的位置。这堂翻转课教学内容特色,难点,重点)

这篇课文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编排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人物在家国大义面前的不同风采,要求学生学习的语文要素有“关注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语文要素是在三年级“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本册教材的第四单元已经安排了“了解故事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语文要素。

本单元是在这些基础上,要求学生学习如何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 ,把握主要内容的。这堂翻转课堂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理清课文中写的三件事,以及三件之间的关系,最后将件件事情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连起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由于这篇文章所讲的内容的社会背景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因此,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是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学生必须结合一些当时的社会事件才能理解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真正含义。

 二、学习目标分析(只写本堂翻转课的学习目标,怎样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目标?)

1、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注意三件事情之间的逻辑顺序要合理。

2、结合相关资料,说说“中华不振”有什么含义。

3、从多个角度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的原因。

目标1:部分学生能够运用关联词将三件事情连起来,并结合自己的一些理解,比较完整通顺的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视为完全达标。少部分学生能基本按照这个要求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视为基本基本达标。个别学生,需要在老师的帮助和提醒之下能够基本说出三件事情以及三件事情之间的关联,视为需要继续努力。

目标2:学生能够借助在课下搜集的相关资料,补充并说明“中华不振”的原因,视为基本达标。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阅读理解,将课内与课外的相关内容进行联结,说出“中华不振”的原因的多个方面,视为完全达标。

目标3:学生能够结合课内和课外的相关知识,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的原因,并且能够与“中华不振”的原因相结合,并且在老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说出我们当代儿童“为什么读书”的看法,视为完全达标。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只写本堂翻转课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准备情况,及可能出现的问题)

教学本课,学生学习的不单单是文中的三件事情的内容,更多的是三件事情之外的社会背景,和三件事情之间的逻辑关系,尤其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与“中华不振”之间的必然联系。为此,我准备了列出文中三件事情的表格,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三件事情相对独立,又彼此关联。学生在练习说主要内容的时候,通过表格当中关于三件事情的关键词的提示,给学生提供了语言的支架和思维的路径。当然,在课堂上,学生不会如我们想象的一样,顺利的完整的按照预设的那样一次成功。因此,指导、修改、完善就需要一定的时间。

课文中的内容是表象的,深层的内容以及历史性的内容必须依靠课外知识的补充,尤其是关于中国过去的“一百年”风雨飘摇的时期的最有力的说明——不平等条约的相关资料,既不能一一呈现,又不能不呈现。将比较重要的内容罗列出来形成表格,就需要在课前由老师进行汇总,并且在表格中突出显示每一次不平等条约的赔款数目及割地情况,因为,这些内容是容易让学生理解并接受的“中华不振”的具体表现。但是,也存在学生停留在钱务土地的层面上进行陈说和复述的现象,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思考当时的政府和统治者的政治行为方面的原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于当今社会和工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人们过上幸福和谐美满生活进行对比,从而激发热爱着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感。四、课前任务设计(只写本堂翻转课学生课前要做的准备,要完成的任务及算分方式,教师提供的资源内容、形式,至少一个可访问的教学视频的地址)

学生需要搜集的相关资料:

1、每人查找不平等条约5条,自己设计表格罗列相关内容。

2、学生搜集关于周恩来的生平简介资料,分为少年时期,青年时期,成年时期。

3、查找并阅读相关事件的资料: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

布置的查找资料的任务,之前以所有学生全部完成的形式比较多,属于比较简单直接的作业方式。后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之后,会要求学生在小组中,分工合作,并且在课堂小组交流时,通过小组积分表进行计分。每人完成既定任务的1分,未完成扣1分。个人的资料比较详细,加1分,太简单,不得分。在小组交流的时候,能够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加2分。小组汇总资料后,全班交流汇报时,积极主动要求汇报者加5分。

 五、课上任务设计(写出一节课如45分钟的教学流程,包括活动序列,每个活动形式和用时,每个活动所需的资料,对活动成效的评价方式和评价量规,应变候选方案)

(一)复习导入:(2分钟)

1、结合第四单元课文内容,结合“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语文要素,说一说你最感兴趣的神话故事的主要内容。

2、板书:一件事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的(开头 经过 结尾)

或(起因 经过 结果)

教学设计意图:

一节课的导入,是上一节课各项教学内容的延伸和迁移的引导,是同一语文要素不同阶段的发展和提升的引导,也是相关的知识与内容、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深入和拓展的引导。第四单元的四篇神话故事,主要是指导学生把握一件事情的事件要素,并通过“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虽然同样是“归纳主要内容”,但是,是基于一件事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对多件事件的主要内容的提炼和整合,是对记叙顺序和事件因果关系的一种认识与运用。适当的导入,既是一种引领,也是一种铺垫。

(二)把握主要内容:(5~7分钟)

1、继续学习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结合课文中每件事的事件要素表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板书题目: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方法指导:把三件事连起来说,注意主要人物与事件的关系和事件之间的衔接与过渡。

3、出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原文,快速阅读,进行比较,发现两者的不同之处。

4、小结。(课文按事情的因果关系突出“读书”这一主题,原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

板书:三件事 连起来

因果关系 先后顺序

主要人物 自然过渡

教学设计意图:

学习任何知识,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回忆、概括、归纳单件事的主要内容,降低了难度,激励了兴趣,也让学生打开了思路,练习了表达,有益于更进一步的学习。这个年龄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已经有了把三件事连起来说主要内容的思路,简单的串联,单一的连接,是低阶思维的特点,是受年龄限制的表现。在学生的归纳概括时,适时引导其运用时间顺序的衔接词语,“先,然后(接着)最后”,可以将多件事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自然过渡,也可以指导学生运用事件的因果关系,采用“因为……所以……”或“……之所以……”的句式来自然连接。这样,学生不仅习得了一种写作方面关于的顺序的方法与知识,还触发了学生的高阶思维,提升了低阶思维的高度,拓展了低阶思维的宽度,让学生在归纳主要内容的表达中,完成了思维发展的有效训练。

(三)结合背景,理解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的原因:(20分钟)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些描写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

板书 中华不振   因  果

2、学生交流,梳理信息。(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指导学生运用联系全文的相关语句来理解难理解的词语。)

3、文中多次出现“中华不振”,听到这个词,看到这个词,你有什么疑问?有什么思考?有什么话不吐不快?

(学生各抒己见,提出疑问。这些让大家难以理解、难以接受、不可思议的现象,就是当时的社会状况,用一个词来形容就叫“中华不振”。)

4、结合资料说说当时社会为什么会出现“中华不振”的现状?

出示相关资料:

中国近代

鸦片战争

中国近代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一览表

5、周恩来看到当时中国的状况,心情怎样?他的内心萌生了什么样的想法呢?

(1)认真读最后一自然段。

(2)由此你能看出当年的周恩来是个怎样的少年?

(“振兴中华”这个伟大的志向,伴随周恩来的整个求学生涯。他为此志向,坚持,奋斗,践行了一生。)

板书:志向  奋斗

6、出示阅读材料:

(1)《大江歌罢掉头东》

(2)《一夜的工作》

(3)《十里长街送总理》

教学设计意图:

中国的近代史,在当下已经成为历史。即使是如今已过古稀曾经经历了中国近代的一些老者,对于那个时代的历史也已经忘怀许多了。如我们一样的不惑之年的人,对那一段苦难的历史,也不过是从曾经的历史课上听说过鸦片战争,知晓有许多不平等条约,在影视剧中见识过国人的屈辱。而正值懵懂时期的少年儿童,对那一段历史,几乎是闻所未闻的。因为,他们的父辈,父辈的父辈,对民族的振兴、文化的传承的关心,远不比做什么生意更赚钱、当什么职位更有权来的现实。理解文中的“中华不振”,了解中国近代史,了解鸦片战争,了解中国近代中国与帝国主义国家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了解每一次的战争最后的结果不外乎赔款、割地、通商等丧失主权的条件,就可以感受到那个年代的中国是历经磨难、受尽欺压的,就是“中华不振”!

理解“中华不振”,是个难点,从课文内容入手,让学生有所借鉴,有所依赖。课文中的文字与内容,可以让学生看得见,想得来,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学生从文中找出的关于“中华不振”的描写,有人物的语言,人物的神态有人物的所见所闻,可以是侧面描写,可以是直接陈说,其目的在于让学生读书时把握住一个主题,围绕着一个意思去诵读,去体会,去思考,从而在理解“中华不振”这个词语的同时,把字音读准,把字义读明,把含义读真,读出文字背后的深义,以此达到在读中悟,在悟中读的学习任务。

通过课前预习的自主资料搜集,通过课堂相关资料的展示,通过背景资料的辅助,结合课文内容的诵读,可以多方位的引导学生理解“中华不振”,从而体会少年周恩来从小就有远大志向,从小就关心国家兴亡,从小就显示出了心中有国家和人民的崇高品质,从小就懂得“知识改变命运”,“科教兴国”,只有读书可以让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从而激励学生好好读书,将来为祖国的繁荣富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出示《大江歌罢掉头东》,《一夜的工作》,《十里长街送总理》这几篇文章,是从周恩来的青年、中年、逝世后段讲述他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奋斗一生的事迹,让学生明白远大的理想,必须付诸实践,且要不断努力、不懈奋斗才能够实现理想。

(四)写写自己读书的目的,树立远大理想:(3~5分钟)

1.想一想,自己读书的目的,写一个关键词。

2.与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3.小结:老师,为传道授业解惑而读书;学生,为自强自立而读书;父母,为子女前程似锦而读书;中国人,为祖国繁荣富强而读书。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板书:知

教学设计意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远大的志向,是崇高的理想,周恩来为此奋斗了一生。“为祖国繁荣而读书”,“为国家强大而读书”,“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而读书”,这些口号式的理想很美好,很远大,但我认为,这些理想可以作为一个人终生追求的终极理想,像一盏航灯一样指引自己的学习方向。目前,学生应该有一个甚至多个更加切实可行的理想或目标来指引当下的读书学习,应该让学生知道,这个目标,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逐步达到,这个理想,是可以通过自己的不断践行而实现的。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信心,更让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相信所有的目标和理想,都是可以通过不懈努力和拼搏奋斗而实现的。

理想,人人都可以有,而且,应该是人人都应该有。每个人应该从自己的不同角色、不同定位中,找到自己读书学习的动力,制定自己读书学习的目标,梳理自己读书学习的志向,作为老师的,作为学生的,家长的,军人的农民的,商人的,……乃至于作为社会公民的读书学习的理想。由此可以从小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小就明白读书学习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正真体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五)总结。(4分钟)

1. 出示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经典片段。

2.让我们共同努力,一起读书吧!

老师读书学习,可以让自己修身养性,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这一任务;

学生读书学习,可以让自己自强自立,为家族光耀门楣,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家长读书学习,可以让孩子学业有成前程似锦;

中国人读书学习,可以让祖国更加富强、民主、自由、和谐!

这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责任,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担当,正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板书:行

3.诵读《少年中国说》经典片段: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教学设计意图:

一篇好的文章,不仅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一篇好的文章,也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少年周恩来12岁时,是梁启超发表《少年中国说》这一篇文章的10年后,从小爱读书的周恩来应该是读过这篇文章的,且是受到文中老少之对比的启发,受到“少年强则国强”的指引,因而产生了“读书救国”“少年强国”的思潮的,才产生了后来修身课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作为新时代的少年,这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经典的文章不能不读,文中所讲少年的特点不能不知,尤其是那几行朗朗上口、铿锵有力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的经典句段,不能不背。由一段话的诵读,引发对一篇文章的阅读,从而指引对于爱国主义教育这一类书籍的兴趣,正是当今语文课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当下思想政治课前进的方向。

板书:合一

板书设计:

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刚刚开始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的评价,也仅仅是通过老师的经验进行实时评价和判断,最多是在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的积分表,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过量化统计,目前还没有采用过评价量规进行检测和评价。

由于在教学中存在教学设计的随意性,和课堂教学的随意性,所以课堂教学几乎实实在在应对,大多数时候是通过增加课时数,将达成度较低的内容进行延长,以此作为应对。

 六、教学设计反思(在此解释你对这堂翻转课教学设计的用心之处)

通过学习,我在这堂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的修改中,认真的梳理了学习内容的,不仅知道了这一篇课文在本学期的位置,也结合三年级和四年级上学期的语文要素的内容目标,对本课语文要素的内容有了更加全面和准确的定位,这一分析,极大的帮助我在教学设计各个环节和流程中,能过精简之前繁荣的重复内容,可以修正之前不合理的顺序,以及不准确不恰当的用词。因为清楚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也更加清晰,对于学生学习之后的评价与达标状况也有了进一步的判断和理解。希望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能够通过对这一分教学设计的修正,实现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并进一步指导自己,在教学中开展翻转课堂。

范文四:素质教育: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素质教育也需要考试,但仅仅为了考试得高分的目标就是走捷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全社会培养有主动学习兴趣,有创新能力,有认知内驱力的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而不仅仅是会做题的人,跨界的知识架构整合能力,从已有的知识中发现新可能并证实之,运用老知识主动获取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自主研发能力,拥有获得新能力的能力,通过一代人的努力,赶超囯际上最好的国家的平均水平。

故,综上,考试是很必要的,否则怎么界定知识是否掌握?考试有笔试还有动手操作以及口述,应该全面。

当然,要革新我国目前的应试教育现状,重点在中学大学的升学方式,如果是分数选拔,那么,所谓的素质教育,其实是为了培养更多蓝领工人的借口而已,更多学生将来只能去中职学校,毕业后进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