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宋江应不应该接受朝廷的招安 水浒传中反对招安的好汉

水浒传中宋江应不应该接受朝廷的招安 水浒传中反对招安的好汉

网友提问:

《水浒传》中宋江接受朝廷招安是为了自己还是108个好汉兄弟?

优质回答:

用宋江自己的话说,那当然是为了梁山众兄弟的前程,不是为了他个人的前程。但实际上宋江一心就想被朝廷招安,得到一个大好前程,因为他一开始就不是主动想上梁山的。可是到了最后,梁山好汉大多死伤殆尽,宋江自己也被毒死,不知道这是为了哪般的前程?

相对于林冲、杨志、鲁智深、武松等人是被官府逼上梁山,宋江在造反的时候根本就不是自愿的。在宋江看来,落草为寇只是暂时的,最终的出路还是要投靠朝廷。

他原本就是宋朝底层公务员,生活十分滋润,还娶了美人阎婆惜,平时爱结交些三教九流。如果不是因为误杀了阎婆惜,之后在浔阳楼上题了反诗,宋江是怎么也不会落草为寇上梁山的。因此,宋军在心里还对腐败的宋朝存在侥幸,渴望有一天能回到宋朝官员的队伍里。从这里来看,他就与被害得家破人亡的林冲完全不一样,改对宋朝皇帝充满了幻想。

因此在公务员出身的宋江看来,梁山泊即使声势再浩大,也只是流寇水平,并不能有太大的作为,更不能谈什么光宗耀祖。只要归顺了朝廷,不仅能够光宗耀祖,还能成就一番事业。所以宋江归顺朝廷完全是为了他自己,而不是为了梁山108将。

其他那些同意接受招安的梁山泊好汉,大多也在官府中任过职,比如卢俊义、关胜、呼延灼、徐宁这一类。对于他们而言,回归官府才是回归了正常的生活。可是他们不知道的是,北宋王朝已经腐朽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更不知道宋朝根本容不得他们。

归顺梁山朝廷之后,梁山好汉大多不得好死。这梁山108将中,有5人留在京师,还有1人没有战前离去,剩下102将中有59人战死、10人病逝、1人圆寂,还有5人战后离开归隐。所以,最后包括宋江在内回京受封赏的才只有27人。偌大的梁山,因为跟错了人,最后树倒猢狲散。

最让人惋惜的是,梁山鼎鼎大名的马军五虎将上将,大刀关胜、豹子头林冲、双鞭呼延灼、霹雳火秦明、双枪将董平都没有得到好下场。其中,命运最惨的林冲就不再过多叙述了。

即便宋江拼了命地给皇帝卖命,南征北战,但也逃不过朝中那一帮奸臣的陷害。蔡京、童贯、高俅等人借宋江和梁山一众好汉之手,平定了方腊起义,还打退了辽人进攻,然后卸磨杀驴。待梁山好汉们死伤殆尽之时,蔡京等奸臣首先设计用水银害死了玉麒麟卢俊义,然后再借皇帝的名义毒死了宋江。

可怜的宋江在临死之前,还在为自己的愚忠庆幸。宋江担心自己死后,爱闹事的李逵必然起来造反,到时候会坏了自己与梁山一帮好汉的忠义之名,于是狠心毒死了李逵。

两人死后,吴用和花荣也丢下妻儿,双双宋江坟墓旁的树上自缢。能征善战的江山好汉们,因为跟错了人,最后下场凄惨。就这样,宋江将自己和梁山好汉带入朝廷布下的火坑中,圆了自己那个自私的假梦。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真君,我来详细回答。

提起四大名著水浒传,前半段可是看得热血沸腾。梁山108好汉不畏强权,与昏庸的北宋朝廷作斗争,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洒脱至极,可是到了本书中后期,宋江接受朝廷的招安,变成了一个活脱脱的惨剧。一百多位好汉最后只剩下20多位,那么宋江当年甘愿接受招安,他到底是为了自己好还是梁山兄弟好?小编倒是觉得,宋江自己的“私欲”占据大多数,当然也有一部分为了兄弟们着想,有以下三点能够论证这个原因。

第一,宋江并不是梁山头号首领,或者说第一任首领,在他前面还有晁盖和王伦。无论是晁盖还是王伦,按照他们的性格是不会接受朝廷招安。可宋江是郓城小吏出身,尝遍了当时官场的黑暗规则,同时在衙门里当过差的他,始终深谙北宋朝廷的实力,宋江对梁山和朝廷双方的兵力数量有很清醒的认识,由于北宋末年需要提防金国士兵南下进攻,因此没能抽出大规模的兵力前来征讨梁山,按照林冲80万禁军只需要分出来40万,就可以让梁山彻底毁灭,所以宋江起初带领兄弟们造反,甚至是和朝廷打仗。都是为了以后招安做准备,他是想有更多的话语权,真等到朝廷真正下重手的话,梁山好汉是抵挡不住。

第二,就是整个梁山也并非铁板一块,看过电视剧和小说的朋友应该知道,卢俊义和宋江是表面和内心不和,卢俊义手下有燕青、呼延灼等强将,宋江手下又有花荣、李逵等,宋江不接受招安的话,后期梁山很可能就会被权力架空,甚至是分成两路好汉派系,所以还不如趁着大家和气的时候一起招安,这样的话宋江名义上还是这108位好汉的统领。

第三,则是宋江的私心,宋江内心清楚的知道,即使是招安的话,他的官职依旧是好汉当中最高,即使是朝廷派他们前去平叛,宋江也不需要身先士卒,总是充当背后发号施令的角色,因此宋江也不会受到任何的伤害。有祸让兄弟们去顶,有功劳宋江自己领,这是一件何等的美差啊!

所以综合这三个方面看起来,宋江他接受招安,40%是为了兄弟们还有60%是为了自己。大家不要被小说当中那些忠义豪爽的片段给欺骗了,本身梁山好汉就是匪徒、犯人出身。能够聚在一起没有惹大的混乱当属不易,要是朝廷真的下狠手攻打梁山,到时候想投降都没机会了!同时宋江很清楚如果再不接受招安,他是无法控制住手底下这帮凶悍彪悍的兄弟。所以连打带消甘愿接受北宋朝廷的招安政策,自己又可以当大官,并且还能加官进爵,兄弟们也能落得一个好去处,即使是战死也能留下个“为国捐躯”的好名声,比在山上落草为寇名头好听多了。从一个匪徒当上朝廷的正规军,这个机会可不是经常有,因此出于两方面来考虑,宋江是有私心,不过兄弟们的未来宋江也有考虑进去,只是他内心的私欲更大一点而已。

其他网友回答

《水浒传》讲述的是梁山一百零八位兄弟聚义梁山的故事,他们大聚义后,推宋江为梁山之主,本来梁山兄弟在梁山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好不快活,但宋江却主张招安。

最终梁山在宋江的坚持下,走向了招安之路。招安后的梁山为大宋朝廷东征西讨征战沙场,曾平定辽、田虎、王庆,并且梁山一百零八位兄弟无一折损,可谓是全胜。

然而之后梁山在征讨方腊时,虽然最终得以平定方腊,然梁山兄弟却死伤惨重,得以幸存回京的所剩无几。

当然宋江、卢俊义、吴用等人是得以幸存的。梁山于朝廷有大功,朝廷自然要封赏,而宋江作为梁山之主,他得到的封赏自是不低。虽然他最后的结局有些凄凉,但他也算全他和梁山兄弟们的忠义之名。

那问题来了,在《水浒传》中,宋江接受朝廷招安,是为了他自己,还是为了梁山兄弟呢?

其实,宋江接受招安,不仅有私心是为了他自己,而且还是为了梁山兄弟们。

宋江本来虽然只是一小吏,但是他志向却不小,主要是他有忠君报国之心,其忠于朝廷之心,是没有忘记。

就算后来宋江被迫上了梁山落草,但他忠于朝廷之心却还是没有忘却,反而是想着招安,希望再为朝廷效力。

而梁山经过发展,势力已经不小,如此让朝廷不敢小觑的同时,也是招安的好时机,宋江正好以梁山为跳板,以梁山为基础,接受招安,复为良民,再次为朝廷效力。

当然,宋江招安,除了私心,还是就是为了梁山兄弟着想的。

梁山未招安前,兄弟们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确实快活,但这只是眼前的情景,未来他们并没有太多的考虑,但宋江看的比较长远,他考虑到了。

宋江知道,梁山势力增加的同时,自然也会受到朝廷的顾忌,从而会受到朝廷大军的征讨。梁山虽然曾几次打败朝廷军队,这对于梁山却是胜利,但对于朝廷这失败并未伤到元气。

退一步说,梁山虽然胜利,但梁山终究是不敌整个大宋朝廷实力的。朝廷虽然几次失败了,但朝廷却可以从各地征调兵马,如此梁山是难以抵挡住的朝廷圆圆不得进攻,梁山只要败一次就会遭到灭顶之灾。如此不仅要身死,还要永远的背上不忠反叛之骂名,这是宋江不愿看到的,也不愿兄弟们落下这样的结局。他作为梁山之主,自然要为梁山兄弟负责、考虑。

宋江清楚知道梁山的真正实力,他也清楚的知道历来起事的结局,第一就是像刘邦那样建立一个新的王朝,但宋江知道梁山没有这样的势力、他也没有刘邦那样的能力。第二种就是被镇压所杀的下场,这是宋江不愿得到的结局。

宋江为了兄弟们前程,为了不让兄弟们永远的背上反叛不忠之名,当然也为了他心中精忠报国之心,所以就只有第三条路可走,那就是招安。招安之后为朝廷效力,从而曾经的梁山草寇都转变成了忠义之士,全了梁山的忠义之名。

反过来说,若梁山不招安,仍然在梁山做草寇,那又和田虎、王庆、方腊有什么区别呢!如此的话,又何必单独为梁山写传,又何以体现出《水浒传》之忠心呢!

其他网友回答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探讨一下人们对宋江的认知来源:一是读《水浒传》而认知宋江者,对宋江的认知比较中肯。二是观影视作品而认知宋江者(特别是李雪健版)对宋江的认知比之读书则贬之者占大多数。这恐怕是大部分人认知宋江的来源。

就招安而言,以我们已知水浒一百单八将的结局来看,不是一条好的出路,而对于当时身在头把交椅的宋江而言,必走招安一途。为何?咱们从头道来:

一,未上梁山前,宋江为郓城一小吏,仗义疏财江湖人称“及时雨”。广接好汉,重情重义,名扬四海。(具体事例大家耳熟能详没必要一一列举)从中可以看出宋江的影响力在当时是很大的,就“及时雨”多次在危难关头,转危为安。

宋江的出身及所处环境注定当时的他一心为朝廷效力也一心想搏取功名,虽有多名至交当时已落草梁山也劝说宋江落草梁山,他以父年事已高等理由搪塞,心中从未想过要落草梁山,而是一心要搏个功名,直至杀阎婆惜后不得已走向朝廷对立面。

二、落草梁山后的宋江心中也没有忘记朝廷,只是从一心从小吏起步搏取功名的途径转而为以梁山为跳板,壮大资本后转而投靠朝廷搏取更大的功名。从其想法设方秦明、呼延灼、卢俊义等可以看出,其为了扩大梁山的影响力以便引起朝廷的重视而做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全是为被朝廷招安而铺路。

当梁山的武力值,经济值达到宋江心中的期望值后他便着手招安一事,进京会李师师的目的是什么?对宿太尉大诉衷肠为的是什么?全力维护高俅的安危又为的是什么?要不是手下众兄弟大多是被朝廷逼迫,对朝廷完全失去了信任而在招安一条上内部人心不齐,怨声较多加之吴用劝说要继续震慑几次朝廷增加招安筹码的话,依宋江所盼还是尽早接收招安为最上策。

现在让我们客观的来看待一下梁山的出路,依当时的经济,军事综合实力来看梁山只不过是一众势力较大的山大王比之朝廷综合势力差距太大,所以多次围剿只是抽调部分地方武装而去而非像对抗大辽的军事实力,如朝廷决心一次拔出梁山势力,派出精锐势力和顶尖武器装备,梁山毫无胜算可言,这一点宋江及梁山众好汉很多人心知肚明。所以招安是当时条件制约下最好的一条出路。

对宋江而言,接受朝廷招安一是为满足自己搏取功名的内心向往占四成。二是确实想为梁山众兄弟谋一条发展之路占六成,只不过他把当时的朝廷看得太理想化了,以致后来被招安后借辽、方腊势为互相消耗一空,从而给后人留下遗憾和惋惜,梁山众兄弟也成悲情英雄。

其他网友回答

为自己,因为宋江在上山以前是个小吏,在那个社会等级制度非常严格的时代,宋江的人生几乎已经定型了,所以他上升之路已经没有了,但是他又是不干平庸苟活于世的人,他也想建功立业报效过国家,干一番顶天立地的男儿事业,那么他就开始在朝廷以外的地方另某出路,开始广交天下豪杰,这也就有了山东呼保义及时雨宋公明的头衔,但是他是一个读圣贤书的人,他知道江湖中人这层身份是不可能被大部分人认可不能光宗耀祖,也不可能在百年以后进宗庙的,所以在前期他跟那些好汉的关系非常微妙,在上山以后他有了建功立业关耀门楣的资本,也有了志同道合的人军师吴用,他们两人的社会地位,志向目标几乎不谋而合,可是他还却一个平台,于是他俩开始提升自己的知名度,一个出谋划策一个号召群雄,在一次又一次的升级之后,他们终于有了能和朝廷谈并购的条件以及能力,可是到后来很多发现了他的计划,也发现了原来朝廷并不是喜欢你才诏安你,而是怕你才拉拢你,只要你在我的掌控范围内我就能随时收拾你,于是一部分人开始慢慢离开了他,有的是厌倦了功名利禄,有的是看破了红尘,有的是喜欢远方,最后一起和他功成名就的也就屈指可数,所以宋江是为自己,或者说是带领大家为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