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什么意思 汇通之际人书俱老

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什么意思 汇通之际人书俱老

网友提问:

“通会之际,人书俱老”,是怎样的一个境界呢?

优质回答:

“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语出唐代书法家孙过庭的《书谱》。意思是一个人心须用毕生精力才能对书法获得深刻的理解和真正的把握。

孙道庭用极其简法明了的话指出书道演化的过程,即从开始的平正走向险绝,再同归平正。书法艺术需要艺术家用一辈了去摸索,探究,钻研乃至曰臻老境,亦即大器晚成。

老不单指年龄,更是中国文化绘画艺术独特的美学观,也是攀登美学上的高峰达到老辣,老到,在而弥坚的境界。这句话虽然讲的是书法,同时也道出了中国书画艺术文化的至高境地。

人生何尝难道不亦如此吗?

谢谢邀请!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一人。这个问题需要想象力。

意境境界和感觉有关,当代没有符合人书俱老的书法家。

“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出自孙过庭的《书谱》。

孙过庭(646~691),杭州富阳(今属浙江)人,一作陈留(今河南开封)人。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

《书谱》这本书是最重要的书法理论书籍,引用最多的书论。

如果把提问提到的补全,那么意思就更明确了。

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学书初谓未几,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看到上面《书谱》的内容,就想到《兰亭序》的”永“,永远有多远。

平正险绝,复归平正,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这样的历程,我们近现代没有书法家能够达到。

启功先生做到了吗?

现在很多人喜欢的启功体,也并没有达到,平正险绝,复归平正。

启功体并不注重单字笔画,让启功体难以达到非常高的高度。

一人有感

我们不可能知道《书谱》作者孙过庭,他心中”通会之际,人书俱老“是怎样的境界,需要这个人的字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书圣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一个活到58岁,一个只活到42岁。

想来想去心中没有一个人能够符合”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以我的知识,尽可能地客观求真。能力有限,也有一定的取舍。如有补充,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一起进步。

我是一人,喜欢书画和艺术相关,关注我。19年8月18日沪。

其他网友回答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欣赏一下怀素的小草千字文。

谈到“通会之际,人书具老”是怎么样一种境界呢?怀素的于六十三岁岁的写的这件作品,绝对称的上,“通会之际,人书具老”。因为这件作品虽然是草书,但作品流露出来的那种不激不厉,不温不火的气韵格调,真正是由生到熟,由熟到生的经典杰作。

我们知道怀素是狂草书法大师,其草书放纵不羁,笔势连绵环绕,字形奇变百出,腕底如有鬼神。故有颠张醉素之明。可是我们分析一下怀素《千字文》作品放大后的一个字,虽然是草书,可用笔如楷,结构严谨,端严规矩,笔笔不苟,感觉不到丝毫火气。从技法是来说更是老道,如“垣”右部的“日”字的省减符号,根本感觉不到有一丝的闭塞拥堵之感。

整个字的点画线条,笔沉墨实,浑厚朴茂,如锥画沙。用笔节奏明快。非技法纯熟,随心所欲而不逾越规矩之所不能。

人书具老,一方面来自对经典技法的严格训练和长期的打磨,甚至是一位书法家穷其一生的时间与精力的对书法技法、理论和学识的融会贯通之“通会。

二是与年龄、阅历有关,与心性所至有关。因为技法可学 而靠时间与年龄的打磨所养成的那种气度是靠临摹练习学不了的。

能够做到“通会之际,人书具老”往往靠二者兼得所成其书法。古人如此,现代人同样如此。

其他网友回答

即是一种习惯的强烈定型,怎么写都还是自己那一套。或者说无力回天的意思。年龄关系,没有时间更上一层楼了。

其他网友回答

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书谱中这句话前边还有关于平整险绝之论述,是总结论述书学习书必经历的几个阶段。看看颜真卿多宝塔和勤礼碑的变化就明白了!什么才是人书俱老。再看看田楷在学书中属哪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