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农村顺口溜 六七十年代的顺口溜

60年代农村顺口溜 六七十年代的顺口溜

网友提问:

你还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流行过哪些顺口溜?

优质回答:

形象地描述大集体时代由于责权利不清,导致农民缺乏劳动积极性不高,磨洋工的两则顺口溜:

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

上工人喊人,下地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工人撵人!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由于统结合,责权利清楚,劳动和劳动成果直接挂钩,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了,一则顺口溜形象地描述了包产到户责任制建立后农民的劳动场景:

一年到头不敲钟,从种到收不记工,队长不再乱点名,农民干活满天星。

1981年1号文件: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明确“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尊重群众的选择,不同地区,不同条件,允许群众自由选择。

其他网友回答

记得记得!

1:留洋楼(头)的不爱戴帽。

2:嵌金牙的爱说爱笑。

3:戴眼镜的爱看大字报。

4:戴手表的爱呼口号。

5:穿皮鞋的爱逛街道。

6:扎皮带的爱拉爱尿。:

有社员干活不小心因工负伤,就有人因他记工分待遇不变,回家休息养伤,非常羡慕:

鸡蛋打上,桂面下上。工分记上,热炕睡上。

也有调侃小俩口恩爱的:

下工后锨往门后一靠,

耳机子往头上一套。

见了媳妇牙啮上一笑。

娃往怀里一抱。

那时侯物质匮乏,人们就流行用进口尿素袋子染成黑色或蓝色做成裤子穿。天热穿在身上,迎风一吹,呼噜噜地。

好不风光有气派,有高人一等的意思。

一般人穿不上,就有人编了顺口溜而表忿忿不平的心态:

大干部,小干部,一人一条尿素裤。

有黑的,有蓝的,就是没有社员的!

顺口溜就是人们对当时的社会环境及事物现象总结出自己的看法。

采用随口说出的一种既诙谐又风趣幽默的风糜一时流传较广的大众化语言形式之一。

令人回味无穷!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过来人,七十年代特别流行的一句话“村看村户看户,人民群众看干部”从这句话看出在那个时代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非常重要,做干部很不容易,样样都要以身作则,干部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深受群众的爱戴,同时也看出人民群众对干部的无比相信,无比依赖,把干部当成舵手,当成领航人,干部与人民群众一条心,同时从这句话着出人民群众时时刻刻,随时随地监督干部,干部也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做到不脱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的口碑就是他们工作的重力,这是作为过来人实事求是的评价。

其他网友回答

那时候为防止当兵的、招工招生的、回城就业的变成“陈世美”的,人们便编了个顺口溜:

一年土,两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

名为知识青年,其实大多数人都没读上几句书就“停课闹革命”去了,尔后就响应号召上山下乡了。这样就流传出了知青给家长写信的顺口溜:

……粮食狗(够)吃了,哥哥上吊(调)了,妹妹水利工地逝世(誓师)了,我回城的时候咽气(延期)了……

还有如反映生产队干部群众关系的顺口溜:如

村看村,户看户,社员看干部;干部头里走,社员跟着吼;干部拐个弯,社员喊“翻番”;干部偏个头,社员喊“加油”……

还如

区政府有一口锅,一年要煮一千多。社员害怕这口锅,可又把它无奈何……

总之,那时候这类顺囗溜和这类笑话真的是太多了。这些东西反映出了当时的很多社会现象,给人不少启迪和思索!

其他网友回答

农业学大寨,农业的根本出路,就是在于机械化。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米油盐、糖菜烟、麻丝茶、果药杂。